从古至今阿胶药用史演变过程

http://www.5888.TV/ 2012/7/9 8:49:17 浏览次数:552 信息分类:食品代理 编辑:晨辉

    1973年湖南省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记载的早使用“药用胶”的案例。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古医方。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亦即所反映的内容当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
    帛书《五十二病方》关于胶的记载摘录如下: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已用胶来淋病及缠腰丹之类的病症。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了阿胶优于其他诸胶,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阿胶。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入药的呢?
    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和白胶(鹿胶)。
    我国部学专着《神农本草经》[1]中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古代医学着作中早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安胎止血之效。
    《淮南子》“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比喻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早记述,说明秦汉时期阿胶已经名闻天下。
    东汉时,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
    在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3]
    张仲景以阿胶配伍成“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黄土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这是用阿胶滋阴的先驱。临床应用千百年,至今仍被医家所重视。
    此后一段时期,阿胶的显着疗效和“岁常煮胶以供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
    魏晋时期的学集成着作《名医别录》,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 。丈夫少,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曰:阿胶,“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唐代的《药性论》云,阿胶“主坚筋骨,止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止血以出血诸症。如《千金要方》中记载单用阿胶治胞转淋閟。《千金翼方》用炒阿胶配以蒲黄、生地,治吐血不止。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用黄连、石榴皮、当归、阿胶、艾叶,妊娠,下痢不止。
    唐朝已针对阿胶制作质量的优劣,将其分为三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李绩、苏敬等编着的、也是世界上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新修本草》阿胶条下记载:
    阿胶,味甘,平,微温,。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少,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
    魏晋至唐代,阿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治淋之功。兹后又有新的发展。
    宋元间,由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早的国家医药编纂机构——校正医书局,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使用。如《局方》中即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枳壳治产后虚羸,大结。《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结之症。《圣济总录》中则载有久咳不止的阿胶饮,便血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子出血不止的阿胶汤等。《小儿药症直指诀》中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具有养阴补肺、宁嗽之血之功。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胶良。阿胶育神,人参也。”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广,又可用其咳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
    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他在《本草纲目》中将阿胶称为圣药,并称:
    阿胶大要是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已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服良,阿胶育神,人参也。又痢疾多因伤署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本草纲目》阿胶项下还从释名、集注、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对阿胶的原料选择、服用方法、炮制、用途、真伪鉴别等做了的总结。
    其论述主治,曰:“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本经)丈夫小,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血。(别录)坚筋骨,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影响至今。
    至清代早期,诸医家多宗前人之意,取用本品滋阴,止血,安胎之功。在内科病方面,如《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成为后世燥热伤肺的代表方剂。《张氏医通》的阿胶连梅丸,治阴虚下痢-色,至夜发热者。《杂病源流犀烛》的阿胶四物汤,治血虚久咳。在妇科疾病方面,《妇科玉尺》卷一方胶艾丸,治行经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艾丸,治妊娠跌扑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组合不同而已。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着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中所载的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即取阿胶滋阴养液的功效。
    近代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前代先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连梅丸、阿
    [1]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观点,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2] 《伤寒论》,也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也称《金匮要略方论》。均为张仲景的代表作。《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看干货 找产品 做招商 谋发展
线上糖酒会 全免费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不等式食品(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