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演变史

http://www.5888.TV/ 2012/7/9 8:42:19 浏览次数:525 信息分类:食品代理 编辑:晨辉

    阿胶博物馆位于东阿县东部,由的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集团出资兴建,是我国以阿胶发展为主题的主题性博物馆,其共分为十一个展厅,由古代和现代两部分内容组成。古代部分主要体现阿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化过程,现代部分主要表现的是现代阿胶人创业的艰辛和辉煌成就,整个阿胶博物馆集中体现了“融古今智慧,创健康人生”的构思。其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由的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兴建,总投资4000余万元,是我国以单一中药品种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为工业旅游示范点。
    暗服阿胶不肯道
    古代宫廷之内,往往母以子贵,慈禧之能为慈禧,据闻阿胶与有力焉。
    当年叶赫那拉氏身怀同治帝时,一度出现崩漏之症,有流产之虞,户部侍郎陈宗妫荐上家乡东阿涂氏怀德堂所进阿胶,助其顺利生产。叶赫那拉氏寻封懿贵妃,同治帝即位后,被尊为太后。后来,怀德堂获御赐慈禧画像、进宫手折和四品朝服黄马褂。该赐品,现存于东阿县的阿胶博物馆。
    叶赫那拉氏并不是个服阿胶的贵妃。《全唐诗·宫词补遗》有诗记杨贵妃,“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名人与阿胶结缘,也不是始自杨贵妃。三国时东阿王曹植诗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言其所服,即为阿胶。
    然而有关阿胶的早记载,还要由此再上溯数百年。西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上品,称“安胎……久服,轻身。”
    阿胶2500余年的炼制历史,在阿胶博物馆中可以慢慢梳理出脉络。该馆系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所建,其间有图、有模型、有雕塑,也有珍贵实物。有中医界人士称,对一味药做到如此透彻理解的,殊为少见。
    180年前的贡胶
    阿胶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等,初时却是用牛皮熬制。毛驴在魏晋之后才开始进入,七、八世纪时,驴皮逐渐取代牛皮成为熬胶主要原料,而牛皮因“鹊巢鸠占”被迫改叫黄明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定,“大抵古方所用多为牛皮,后世乃贵驴皮。”遂成不易之言。
    上品阿胶须用乌头驴,因黑属水,入肾经,取水火相济之意。以乌驴皮炼制的一盒阿胶,经过180年的辗转,如今静静躺在阿胶博物馆内,颜色已由红转黑,而药性犹存,“九天贡胶”字样依稀可辨。此盒胶当年售价50两白银,超过一位七品官员的年俸。
    与“九天贡胶”为伴的,有一张木刻印刷的仿单(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药品说明书),系清道光年间所出,上盖“东阿贡胶”篆书朱印,表示系东阿县县令监制。其中,对原料选取以及制胶所用金铲银锅都一一列出。当年的金铲银锅现也保存于博物馆内,其铲用金6两6钱,其锅用银99两。
    仿单上刻有古阿井图,云“昔有虎居西山,爪刨其地,涌泉饴之……因以为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东阿有井大如轮……取其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传说当年秦王李世民领兵攻打洛阳王王世充时,曾小挫于东阿,当地人以阿胶熬汤拥军,将士们很快恢复元气,一举击败王世充。李世民登基后,便派其大将尉迟恭封禁阿井,以求取阿胶。阿胶遂为唐朝宫廷必备之滋补上品。阿胶后世亦屡被“官封”,平民不得擅取,只能用来炼制“御用之胶”了。其实阿胶独到之秘,在于东阿的地下水。东阿县地下水系泰山、太行山两山山脉交汇的一股地下潜流。此水经地下岩石和砂砾层层滤过,不但起到清洁的作用,同时也融入了钙、钾、镁、钠等矿物质,色绿质重,可以有效分解胶原蛋白,还能将大分子的胶原蛋白水解成小分子,从而利于人体吸收。
    血肉有情之品
    数百年来,东阿阿胶所传承的九九炼胶法,为明嘉靖年间同兴堂创立。博物馆内一组小型雕塑,即生动展现这一炼制过程。其间从洗皮、刮毛、化皮,到熬胶、切胶、擦胶,共有十八道工序,煮胶从大锅到小锅,每日递减,胶汁渐稠,历九昼夜,胶乃成。
    制胶工艺尤以熬胶、晾胶复杂,期间的挂珠、砸油、吊猴、醒酒、挂旗、发泡、开片等颇显功力,化皮熬胶不同时间如何“使火”,温度、加水如何把握,出胶时机如何掌控,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原料的熬制技艺玄机颇多,没个十年八年的修炼出不了徒。这一工艺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东阿阿胶公司引入现代机械化生产设备后,才逐渐被取代。
    东阿阿胶工艺复杂,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所以阿胶才会被清代名医叶天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李时珍尊之“圣药也。”阿胶常被当做珍贵礼物赠送,也就不难理解了。
    博物馆里的一张旧报纸上,上面记述着“我为毛送阿胶”的故事。1939年冬天,抗日战争艰苦的时候,时任鲁西区党委民运部长的徐运北将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组织上郑重委托他带给毛5斤阿胶。他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历经艰险,有时“一手抓着马缰绳,一手摸着阿胶”,生怕有闪失,跋涉一年,终于将阿胶顺利送交毛。60多年过去,徐运北老人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深感自豪。
    往事越千年,沧海几度桑田,贵妃今已不在,阿胶却依旧新颜。台湾的孙佩珏女士,每日晨起先服阿胶,40年不断,九旬之际又将新拍写真赠与阿胶博物馆。照片上的孙女士,身材窈窕,唇红齿白。

看干货 找产品 做招商 谋发展
线上糖酒会 全免费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不等式食品(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