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在京举办

2021/6/28 11:33:49 阅读数:169 信息分类:食品招商 编辑:梦洁

6月2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此次活动以“倡导科学饮食,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通过科技界、工业界、媒体等共同携手,以多途径、多平台、多形式将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公众。来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食品企业以及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共同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抽检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一级巡视员徐明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等共同启动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暨“食品安全进万家”活动。据介绍,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自2012年起已举办9次,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开拓线上线下科普途径,在向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科学素质水平

长期以来,中国科协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中发挥着统筹协调与顶层规划的重要作用。白希指出,下一步,中国科协将动员科技工作者和行业组织力量,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持续打造食品安全科普活动品牌,为食品科技工作者打造优质的科普平台,引导公众科学理性认识食品浪费等问题,推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规范化发展。分级分类制定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探索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成效评价评估。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白希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白希呼吁,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教育、传播与普及。

郝明虹指出,今年6月8日启动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主场及各地分会场同步播放由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制作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等9部科普视频、短视频和动漫,同步印发消费提示和风险解析汇编,以及食品添加剂《聪明爷爷&爱问奶奶系列科普漫画》,从点击量看,科普宣传成效显着。此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组织编写了200余篇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发挥专家力量,以第三方角度撰写1500余篇科普文章,主动回应媒体热点、社会关注,推进“食品安全进万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搭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体系,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动京津冀等全国七大区域建立预警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风险联防联控。二是利用“互联网+”拓展风险预警交流渠道,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大学校园活动。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小切口”推动“大监管”。

孙宝国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也由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和快乐加速转变,带动我国食品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尽管如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仍然存在,科普是长期要做并坚持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食安办的指导下,多年来中国科协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途径,开展了系列面向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科学普及活动,将食品安全科普服务百姓美好生活落到实处,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孙宝国表示,食品安全水平可以通过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有效治理,但食品安全科学素养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身优势,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强化“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品牌建设

2017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总结食品安全科普经验、整合食品安全科普资源,推出“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品牌活动,打造了一个开放、共建、共创型科普平台,凝聚科技界共识,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科普工作。

李宁分享了近几年“食品安全进万家”主题活动的精彩历程。李宁介绍,5年来,活动一直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场景化科普活动。一是“食品安全进网络”,以信息化为核心,将科普内容的制作、转化与网络传播紧密结合,如微信、网络访谈、科普慕课、动画、短视频等。二是“食品安全进家庭”,外卖小哥化身宣传员,将科普内容随餐传递,百姓享受美食又增长知识。三是“食品安全进社区”,专家深入社区基层,面对面让科普服务“上门到家”。四是“食品安全进超市”,在零售终端科普,让消费者买得明白、放心。五是“食品安全进工厂”,在全国布局食品科普教育基地,让消费者眼见为实,了解食品的安全生产。六是“食品安全进校园”,以“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为典型,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热情。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普信息的累计传播量超亿次,覆盖了网络、家庭、社区、超市、工厂、餐饮、校园等各类场景。

李宁介绍,面向未来,活动将通过数字化持续赋能,深入开展基层科普服务。将依托“食品安全进万家”科普平台,打造食品安全科普生态圈。使科普参与者、科普内容、科普传播与政府政策、受众需求形成紧密连接。同时,将科普内容与活动向基层下沉。

“五进”活动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广泛落地基层一直是“食品安全进万家”活动的追求与目标。2021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以“进农村、进口岸、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以下简称“五进”)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实现科普品牌的延伸。此次活动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五进”代表,分享了自己2021年“食品安全进万家”活动的实践经验,从细微之处折射出科普活动的温度。

“2020年,我国城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3.75%,但农村居民的比例仅为6.45%,农村居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还亟待关注,农村科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国华如是说。她介绍,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而农产品的基地在农村,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就必须科学武装农民思想。其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普。“但实践发现,在农村进行科普有难度。农村科普工作怎么做?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讲是行不通的,科普工作者要了解农村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她建议,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科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发展产业致富、开发产业服务的同时,要把科普‘嫁接’进来,让科技产业服务与科普知识服务并行。”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朝晖表示,中国贸易体量巨大,包括食品在内的检验检疫工作面临挑战。我国海关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落地,有效防范了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风险。此外,当前食品安全概念进一步延伸,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跨境电商行为需要规范。未来,在“食品安全进口岸”活动的支持下,海关将围绕食品安全与数据安全开展消费者科普宣传,在保障口岸安全的同时,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

食品企业如何将食育传播给更多人?欣和食育体验馆馆长孙晓丹介绍,欣和体验馆自2012年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30余万人。同时,通过云直播,让公众在家也能了解到食品工业的魅力。欣和走出工厂,走进校园、社区,进行移动式科普活动。孙晓丹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科普教育团队建设,将更多科普知识普及至学校、工厂、社区及更多场景,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优质、专业的食育知识。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陆柏益表示,当前,许多社区居民对于食品安全仍有很多疑惑,急需科技工作者将食品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他谈到,作为一名食品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科普传播活动中,为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健康社区氛围,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食品安全参与意识,做出积极努力。

以“双百行动”构筑食安科普多学科高地

作为“食品安全进万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于2020年组织举办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活动主办方表示,今年将持续推进“双百行动”,通过越来越多的高校活动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百名专家参与开展百场活动,把握食品安全的舆情导向,并构筑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的多学科高地;通过多区域覆盖、多媒体传播,助力中国科协创新科普工作模式,形成普惠全国、多层次、惠及全民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对时代新人的培养,要坚持将‘科学内容的灌输’向‘科学思维的培养’转变,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树立看待问题的正确观点和角度。”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娜教授介绍,作为一名食品科技志愿者,在校园科普行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们从科普受益者变为科学传播者、参与者。面向大学生开展培训、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科普活动,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科普不仅点燃了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促进了地方组织、高校自主开展科普工作的热情。“我可以骄傲地说,科普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张娜说。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食品安全“进校园”——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讲座活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以“吃出健康好身材”为题做科普报告强调,好体重不等于好体型,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此外,主办方还邀请李锦记、三元食品、养乐多、菲仕兰和洽洽食品等企业在现场设立科普展台,企业通过各具特色的科普形式,向在校大学生传播了食品行业的相关安全知识。

来源:中国食品报社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