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亨氏宣布成立孵化器,致力于创新食品消费品牌业务

2018/7/6 9:16:36 阅读数:2270 信息分类:食品招商 编辑:小川

美国的食品消费品巨头卡夫亨氏宣布成立名为Springboard的孵化器,致力于帮助创新性的食品消费品创业品牌。

根据FoodDIVE的报道,卡夫亨氏的Springboard孵化器重点关注“自然&有机”,“精品&手工”,“健康”,以及“实验性”的品牌(Natural&Organic,Specialty&Craft,Health&PerformanceandExperientialbrands)。

据Springboard项目总经理SergioEleuterio所言,卡夫亨氏想要发掘“能开拓新品类”的品牌,以此建立“食品创业者的关系网”来改变食品行业的未来。

我们研究了Springboard的孵化器模式,据BusinessWire的报道,Springboard支持其孵化公司的创始人保持对公司业务的全面决策权,但会依托卡夫亨氏在市场,渠道,消费者洞察等层面的资源和专业积累,为孵化公司提供支持。

其具体业务模式包括:针对较成熟品牌的合作计划(partnership),针对初创期团队的孵化计划(incubator),以及创业阶段品牌的加速计划(accelerator)。

具体运作层面,Springboard目前已经在芝加哥启动了一个为期16周集中孵化计划,目前正在项目招募阶段。据Springboard的官网宣称,除了提供来自卡夫亨氏专业化的指导,申请公司还有机会直接得到资金支持——一旦通过加速计划申请,公司即可获得50,000美金支持,而在孵化计划中,还有机会再获得额外的50,000美金。

而加速计划中,Springboard目前已有的合作品牌包括可替代蛋白品牌BOCA,致力于提供美味速冻食品的DEVOUR,创新果冻零食品牌Jell-O等。

根据Springboard官网的介绍,Springboard团队目前有8位成员,主要由来卡夫亨氏的从业人员构成,具有包括联合利华,百威英博等快消巨头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的食品科学的学术背景。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成员此前的职能多为市场和R&D,然而并没有专业做过投资或投后管理的人员。

我们会持续关注和追踪Springboard孵化器后续的动态及其孵化公司的情况。

食品消费品公司成立孵化器已有较多案例:2017年夏天雀巢就投资成立了加速器,专注食品和农业创业公司;我们此前关注的百事也已举办过食品创业公司的孵化计划[链接],Kellogg,Conagra,Campbell等成熟的食品公司相继办理了类似的计划;一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包括Chobani等也建立了自己的孵化项目。

出于对自身传统业务下滑的担忧,以及巨头内部创新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以孵化器或战略投资的方式发掘创新的团队建立新的产品和品牌,进而进入新的领域,获得持续的品牌创新生命力,似乎是眼下不少大公司都在思考的一个解决方案。

相较于成立战略投资部而言,孵化器的业务模式意味着更深度的业务支持——对大公司在各个层面资源积累及专业化的体系输出有更高的要求。相应的,被孵化的公司也在一般的财务投资之外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当然,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不低,比起YC这样专注的孵化器,大公司在自身复杂的业务之外开辟一个专注且专业的团队或部门,同时又要具备项目筛选,专业孵化指导,资源对接,投资组合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其难度并不比成立一个专注新业务的内部创新团队低。

如果平衡好两边业务,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这类大公司建立孵化器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我们发现,当前一些大公司所建立的孵化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将其剥离出来的意思——无论是品牌,还是人员结构,都相对在做一些“去大公司化”的尝试;在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的前提下,让孵化器本身独立运作,给其团队自由的空间和决策权,但又能在利益上达成一致,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拿到公司的钱,又能获得背后的资源,似乎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财务投资机构,同属一个行业的大公司往往更能提供专业的经验和指导,对早期的创业公司来说可以避开很多“坑”。但从大公司的角度考虑,对于成功的孵化公司,收购才是其终归属——尤其是对有着业绩压力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

找到一个好的团队,导入资源和经验,帮助其发展,收入自己怀中,对大公司而言,这明显比单纯做财务投资占一些股份,等着上市退出具有更高“性价比”。如果创业团队想要快些成功,把公司卖掉,然后过安稳日子,这似乎是个不错的路;但如果要程度保持创始团队的自主性,独立发展,自己做一家大公司,那么加入这些孵化器之前,创始人就应该再多考虑一些。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