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11/1/21 8:58:25 阅读数:712 信息分类:食品招商 编辑:小于
    食品工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区食品工业是全区个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形成了糖、烟、食用油、饮料、水产畜牧制品、干鲜果蔬、淀粉制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等门类较全的食品工业体系,有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5000家。2008年,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1003亿元, 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18.6%,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2.2%, 拉动全区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 50.4 亿元,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 28%。食品工业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农民脱贫致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但是,我区食品工业大而不强,生产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糖业,我区产糖量虽然占全国总产量 60%以上,但对市场糖价的影响力 不大,与所占份额极不相称。这些问题和矛盾已成为影响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依靠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的条件下,推动我区食品工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食品工业企业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食品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绿色食品,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和优势产品,加快食品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促使食品工业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产业优先。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集群。 
  2.坚持循环发展。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良好发展模式。
  3.坚持实施战略。 优先开发资源利用率高、 产业影响面大、产品系列化、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宗资源精深加工型产品。
  4.坚持自主创新。针对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食品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规划目标
  经过 5 年左右的努力,全区培育销售收入 100 亿以上的食品企业 1家,50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由 2家增加到5家,30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7 家,10 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由 6 家增加到 12 家,1 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增加 100 家。由目前的 4个增加到8个, 中国产品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 15个。
  到 2012 年,全区食品工业销售收入 2100 亿元,增加值 800亿元。其中,糖业(含综合利用)销售收入 750 亿元,机制糖产量 1000万吨,年产蔗渣制浆、造纸能力分别达到130万吨,糖业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35%以上,建成全国制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标准示范基地;卷烟销售收入140亿元,卷烟产量 160万大箱。
  到 2015 年,全区食品工业销售收入 3400 亿元,增加值 1300亿元。其中,糖业(含综合利用)销售收入 950 亿元,机制糖产量 1100万吨,年产蔗渣制浆、造纸能力超过15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 50%以上,年产 50万吨食糖的企业集团建设一个日榨万吨的“两步法”生产厂;卷烟销售收入 190 亿元,卷烟产量 180 万大箱。
  到 2020年,销售收入 7000亿元,增加值 2700亿元。其中,糖业(含综合利用)销售收入 1200 亿元以上,机制糖产量 1300万吨,产糖量稳定在全国总产糖量的 60%以上,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卷烟销售收入 320 亿元,卷烟产量 230万大箱。
  三、发展重点 
  (一)制糖业。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和“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带”的结构调整思路,在稳定现有甘蔗种植面积和控制糖厂生产能力扩张的基础上,优化糖料蔗生产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推进糖料蔗优良品种的研发、繁育和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含糖份;鼓励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制糖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蔗糖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大力推行“两步法”制糖生产工艺和制糖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加大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产品开发力度,推进糖料蔗生产燃料乙醇或其它化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构建新型制糖、 造纸 (板)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由传统生产模式向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转变。
  (二)卷烟业。做大做强做优“真龙”品牌,推进一类烟,扩大二类烟,发展三类烟,稳住四类烟,提升卷烟结构。以区内市场为重点,提高自主品牌卷烟的市场份额。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我区烟草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优质饮料及酒类制造业。支持原料大宗、特色明显的饮料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大力发展资源独特、风格各异又适合大众消费的品种。稳步发展碳酸饮料,发展柑橘汁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瓶装饮用水等。大力发展名优茶、袋泡茶、茶饮料及茶叶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桂林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银安天然饮料有限责任公司、汇源集团桂林生态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 以白酒、啤酒、果露酒为重点,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调整优化饮料酒产品结构。重点支持燕京漓泉、南宁青岛、桂林三花、广西丹泉、桂林湘山、桂平乳泉酒等企业的发展。
  (四)肉禽加工业。重点发展猪、鸡、鸭和牛、羊、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和面向国外市场的分割鸡系列产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种,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推进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等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广西汇华、广西春江食品、梧州神冠蛋白肠衣等企业的发展。
  (五)水产品加工业。海水产品加工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现有的企业为基础,大力引进投资和项目业主,发展大型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南宁百洋集团、北海洪恩公司、防城海世通公司、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等企业和钦州港海产品综合加工园区的发展。
  (六)乳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杀菌奶、双叉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发婴幼儿、学童、中老年人专用奶,营养强化奶、保健奶等奶制品。重点支持南宁皇氏乳业、灵山百强水牛奶、武宣水牛奶业等龙头企业,生产高档乳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粮油加工业。建立具有品种开发、基地建设、综合深加工、营销、配送一体化的粮油企业集团。推广大米配米、调质技术,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制品。重点支持黑五类、国泰、力源、东禾等品牌。 以大豆油、山茶油和花生油为重点,努力提高食用油质量,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大力发展山茶油精加工,打造“金茶王”、“增年”、“莫老爷”等山茶油品牌,依托沿海港口优势,重点支持防城港大海粮油、钦州中国粮油、钦州大洋粮油等一批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八)果蔬加工业。开发、生产各种绿色环保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果汁、 果酱、果粉、果酒、罐头、果蔬萃取和保健食品等产品。蔬菜加工重点发展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同时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重点扶持桂林福慧达、田阳加嘉、桂林汇源生态果业。
  (九)食用菌加工业。强化菌种选育研究,调整菌业结构,推广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和生产。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烘干、制罐、盐渍等工艺,大力开发方便食品、风味食品、调味品、饮料品、酒类品、小食品、食用菌多糖和化工产品、药品等的精深加工,食用菌加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桂菌”,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食品包装业。重点加强对食品包装技术、包装新材料的引进和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包装设计与国际潮流接轨,提高本地包装企业技术水平和为食品工业的配套能力。纸制包装物品重点向绿色环保方面发展,发展纸塑复合包装及礼品包装。塑料包装物品重点发展安全环保、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产品。玻璃瓶包装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政策措施 
  (一)培育壮大一批食品龙头企业。在蔗糖、果蔬、畜禽水产等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及产品中,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0 家食品龙头企业,促进食品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深加工转化,努力提升产品档次。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推进企业间重组联合、功能互补和实力扩充。鼓励现有制糖企业走更高层次的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糖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支持年产糖量在50万吨以上、实施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营资本以租赁、承包、参股或兼并等形式参与蔗糖业结构调整,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5家年产糖量100 万吨以上的制糖企业集团,其产糖量占全区 70%以上。全区制糖企业集团由34 家整合到20 家以内。重点支持广西南华糖业、广西东亚糖业、农垦糖业集团、来宾东糖集团、南宁糖业股份公司、凤糖集团、英糖集团、永鑫华糖等年产糖50万吨以上企业的发展。
  (二)建设一批与食品工业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食品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重点建设畜牧基地、果蔬基地、蔗糖基地、粮食基地、茶油基地、特色经济作物基地、水产基地。通过规模化的收购、储运,规模化的养殖、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重点发展崇左、来宾、柳州、南宁、百色、河池等主要蔗区的糖料蔗种植,力争到2015年,其糖料蔗产量由目前占全区总量的84%提高到90%。 打造20个年产糖料蔗200万吨以上的县 (市、区),糖料蔗总量占全区75%以上,33 个甘蔗优势县年产糖料蔗分别超过100万吨。
  (三)健全食品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在全区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集贸市场、中心镇市场建立集贸市场食品安全数据网络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引导企业按食品安全标准组织生产,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在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现良好农业规范 (GAP)、良好生产规范(C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技术(HACCP)等规范化管理。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召回制度,切实食品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调控机制。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引导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食糖、地方成品粮油等主要品种的储备机制,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产业稳定发展;加强食品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食品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提高信息的实效性、权威性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实施糖醇联产机制,将部分糖料蔗转化为燃料乙醇,调节食糖生产,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促使糖价合理稳定。
  (五)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鼓励食品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加大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力度。推进食品工业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技术配套。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食品企业组建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引进发展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酶技术、微波技术、超低温速冻技术、无菌保鲜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提高食品产业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推进食品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降低资源消耗。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和废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进一步完善糖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产业,组织开展其它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
  (七)实施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全区食品工业发展。组织食品企业参加区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促销活动,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引导重点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市场销售网络等先进手段,积极与国际国内物流企业组成战略伙伴联合促销,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八)强化重点产业管理。加强对重点产业的管理,通过行业立法的形式,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产业的发展,保护生产者、消费者等各方的利益。借鉴世界各国保护产业发展的法规,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广西糖业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工作,为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